早期人工养蛇模拟与驯化经验分享

  • 时间:2017-02-28
  • 浏览:0
  • 来源:毒蛇网
  •    导读:早期人工养蛇模拟与驯化经验分享,人工养蛇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毒蛇网小编从早期的野生驯养到现在的室内规模化养蛇,一同做过,对蛇类养殖的知识,有一定的经验,虽然说不是精通,但基本知识自认为比初学者要好。这里就不自卖自夸了,养蛇是从模拟野生环境养蛇,到现在室内规模化养蛇,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但目前能够实现这样养殖的蛇不是很多,目前只有眼镜蛇、水律蛇、五步蛇、大王蛇,而水蛇虽然有一定的进展,还有很多技术难关没有突破。其他很多经济效益好的蛇,如银环蛇,还是需要模拟野生饲养才能成功。

    早期人工养蛇模拟与驯化经验分享
     
       今天,毒蛇网小编就来分享一篇,早期人工养蛇野生蛇驯化饲养的一些知识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从中了解一些知识。
     
       对于野生动物的人工养殖工作基本上是两个方面:一是模拟,二是驯化。模拟是以动物生活习性、行为作为根据,提供适合动物生存的各种生活条件。如拟态蛇园即是对蛇类提供栖息地、隐蔽所、冬眠洞穴、繁殖场地等,特别是根据蛇的食性提供鼠类、蛙类等活的动物食料以保证蛇的生存与繁衍。但是,人工模拟是有限度的,提供蛇的各种人工条件不可能与蛇类的野外生境完全一致,特别是为了向蛇类索取质优量大的各种产品,更需要通过人工条件来提高其生产性能:进行定向培育,这就要求蛇类改变其固有的习性和行为,来适应人工提供的各种生活条件,也就是对蛇的人工驯化。所以,研究蛇类在人工饲养下的变异也是养蛇场的一项基本工作。掌握这种变异规律,通过各种人工条件的综合强化,提高蛇类的生产性能,达到产品优质高产的目的,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早期人工养蛇模拟与驯化经验分享
     
    蛇园建造
     
       蛇园又称蛇场,要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蛇园内大部分面积为蛇的活动区,要建造假 山、水池,地面种植树木、杂草,也可适当栽培一些花卉,以便蛇类在该环境中游戏、觅食、排泄及蛻皮等。假山中也可建造一些蛇洞穴,使其潮湿、阴暗和凉爽,便于蛇在洞中栖息。根据蛇园的规模和养蛇计划,在园内要建造蛇房,或称蛇窝。蛇房多坐北朝南,选择地势较高之处,可修建成地上式、半地下式或地下式;其形状可为圆拱形、方窖形和长沟形等。蛇房要设有孔道与蛇园相通,供蛇出入。蛇园与蛇房的墙壁应高于2 米以上,表面要光滑‘,使蛇无法攀援。房门及孔道皆设有封锁设备。蛇房内要用木板或石板叠架成有空隙的栖息架,蛇类可在其空隙中栖居。总之,蛇园与蛇房是根据蛇的生活习性,模拟蛇的生活环境而建立,以便使蛇类在园中活动、觅食、繁殖、栖息和冬眠等如同在自然界。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人工养蛇的要求,修建人行道路、取毒室、蛇产品加工室、饲料动物室以及观测园内小气候变化的有关气象设备,并应设有办公室及饲养员休息室。
     
       蛇园及蛇房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如对南方蛇种应密切注意温度控制,南方蛇种抗寒能力差,低于5℃时,则会引起在越冬期内大量死亡。温度过高时,则蛇不进入冬眠,大量消耗体内营养,饥饿而又捕获不到食物,于是形成互相残食,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有的蛇房由于这种原因最后仅剩下1 条蛇。另外,蛇的敌害很多,露天场上蛇类有时会遭到鹰的捕食;蛇房内,有时会出现鼠害,特别是越冬休眠的成蛇和幼小的蛇经常受到鼠类危害。蛙类本来是蛇的食物,但仔蛇也会遭到蛙类吞食。蛇园及蛇房的环境卫生以及食物和饮水卫生管理不善,也会使蛇感染各种疾病,使蛇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总之,拟态蛇园对野生蛇的生活条件可以做到基本满足,为蛇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保证。拟态蛇园是一个以蛇为优势种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从产品开发角度看也是一个独立生产体系的“生态工厂”,特别是作为种蛇培育基地更为理想。为了充分发掘拟态蛇园的生产潜力,在商品蛇生产上有的采用了;真家繁外养、养捕结合”的方法。即以蛇园饲养种蛇,人工繁殖幼蛇,待幼蛇生长到能独立生活时,放养到野外去。要根据各种蛇的生活习性选择放养点,如山林、草地、丘陵、石岗、果园等环境中,使幼蛇在野外环境中度过生长期,不需人工饲喂和其他投入,待蛇生长发育形成产品时,再从野外捕捉回来进行集中采收和加工。
     
       另一种方法是“以蛇为主,多种经营”。即根据蛇的食物链在蛇园周围建立相应种类、规模的“卫星场”。蛆养蟾蜍.(可先采收蟾酥后再用作饲料喂蛇)、中国林  习、蛙(可先采收雌蛙的哈士蟆油再喂蛇,雄蛙可按比例采收喂蛇)、大小白鼠(可一部分作为实验动物出售,一部分用于喂蛇),以及豚鼠、绒猴等(可以取皮后喂蛇)。这样按比例进行不同规模的生产布局,则有蛇毒、蛇肉、蛇胆、蛇蜕、蟾酥、哈士蟆油、毛皮及实验动物等多种产品;同时,也可与周围泡沼、池塘、.水库、稻田结合起来养鱼、养泥鳅等。在植物方面,可以栽种果树、花卉、油料植物和药用植物等,以获得更多的商品。这样按不同的饲养层次,调动各级生产力,即形成了以养蛇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生产体系。

    早期人工养蛇模拟与驯化经验分享
     
    野生蛇驯化
     
       驯化是通过人工条件和遗传变异手段将动物有机体从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解脱出来的过程,也是改变动物行为使之适应新的人工条件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动物的定向变异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过程。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和人工选择,可使其从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等都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向是按照人的要求,从适应自然环境到适应人工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是生产性能不断专业化和提高的过程。如通过驯化促使肉用蛇体形逐渐增大,采毒蛇的产毒量不断增加,还可以加快生长发育,促进性腺早熟,提高繁殖能力等,总的目标是向品种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品种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往往对野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差,表现出生存竞争能力的降低。
     
       1、早期驯化:即利用幼龄机体可塑性大的特点,抓紧在幼蛇的早期发育阶段对其进行驯化。生产实践证明,幼年动物的驯化效果明显好于成年动物。
     
       2、个体驯化与群体驯化相结合:个体驯化是单个动物的单独驯化,而群体驯化是在统二信号指引下,使每个个体都建立共肴的条件反射,产生一致的群体活动。如养蛇生产是着眼于群体生产力的发挥,群体驯化程度的提高,对生产管理和产品采收都是非常重要的。
     
       3、重复性驯化:条件及射是建立在动物个体上的后天获得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建立,在另一种条件下也可以消失。因此,久工建立的优良的条件反射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强化,才能保持其良好韵生产性能。
     
       4、世代连续性驯化:驯化的最终目标几乎不可能在一个世代达到,而是要经过几代、几十代,甚至几百代的连续驯化方可完成。,这样,不但可以改变当代的动物行为,而且可以动摇其遗传基础,为基因突变提供机会,如家畜、家禽都是人类长期辛勤驯化的结果。
     
    作者:蛇迷(文章完)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展开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