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的蛻皮常识及冬眠知识

  • 时间:2015-05-28
  • 浏览:0
  • 来源:毒蛇网
  •       导读:蛇类的蛻皮常识及冬眠知识,蛇体表面所披的鳞片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通称角质鳞,这与鱼荚的骨击鳞片是不同的。蛇的鳞片虽然是覆瓦状排列的,但所有鳞片均与表皮连成一体;包围在身体外面,以保护体内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过多蒸发。大型腹鳞兼有爬行的功能。蛇的皮肤缺乏腺体,无皮脂腺或汗腺等,这是蛇的特征之一,因此皮肤经常是干燥的,而且表皮容易角质化,变成一层死的细胞。‘因此,当蛇体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就要把已角质化的皮肤蛻掉,重新长出皮肤来,同时鳞片经过一定时间的磨损已残缺不整,也需要换上新的完好鳞片。可见,蛻皮是蛇的生长规律。

    蛇类的蛻皮常识及冬眠知识
     
           蛇蛻皮有周期性,大约每年可以蛻3-4次。蛻皮的过程颇为有趣,一般是先从上下嘴唇脱起,随后头部皮肤松脱开,这时便和人们脱长筒袜子一样,把头部已脱落的应翻转向外,借助粗糙的地面或岩石缝,或树枝的权口,从头部往躯干部慢慢脱下来,最后从尾部末端把整个旧皮蛻掉。脱落的蛇皮在中药里叫蛇蛻,能杀虫、祛风,可治小儿惊风、喉痹、疗肿、疥癣及难产等症。
     
          蛇的鳞片虽然都是由 表皮而演生的,但不同种类的蛇其鳞片大小、形状、数目及排列组合形式各不相同,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头部的鳞片变化较大,大多数蛇的头部都是大而对称的,而且鳞片的边缘彼此密接排列。以游蛇科的蛇类最为典型。如黑眉锦蛇的头鳞自吻端至枕部在背面所能观察到的鳞片,顺序有吻饒 1 片,鼻向鳞1对,前额鳞1对,额鳞1 片,眼上鳞左右各1 片,顶鳞1对,枕鳞单一或成对,但大,多数蛇无枕鳞。白头侧观察到的鳞片有鼻鳞单片或两裂,颊鳞1-3 片不等,眼前鳞1至数片;眼后鳞1至数片,还有颞鳞和上唇鳞。自腹面观察到的有颏鳞1 片,前后咽头鳞,下颏鳞2一3对及多片下唇鳞。但有些毒蛇如蝰蛇、竹叶青及响尾蛇等,头部无明显的盾鳞,全为细小鳞片。躯干部及尾部鳞片变异不大。


    蛇类的蛻皮常识及冬眠知识

     
          表皮下面有真皮。真皮内有许多色素细胞,能使各种蛇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它不因蛻皮而改变。各种蛇的特定颜色,是因为其色素细胞所含的色素不同和色,素的多寡不同形成的,有些蛇的色彩或斑纹非常鲜艳,有着警戒作用。有些树栖蛇体为全绿色,有些陆生类蛇体如沙土色或枯枝颜色,与其生活环境的主色彩相近,具有保护色的功能。有些无毒蛇体色似某些毒蛇的色彩,则有拟态色的意思。
     
           蛇到冬季要冬眠,这是蛇采取的一种度过严寒的消极方法。在整个脊椎动物的演化上,蛇是比较低等的陆生动物,其组织结构和机能都是很原始的,代谢水平也较差。诸如心脏仅单一心室,血液仍是混合血,无保温功能等,而且皮肤也缺乏保温功能,没有像更高等的鸟类及哺乳类那样 由 表皮演生出的羽毛或毛发、冬天能形成隔温层,,使外界的冷空气不能侵入,从而保持体内的温湿度。所以,蛇的体温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而叫做变温动物或冷血动物。
     
            蛇到秋冬气温开始变冷时,其体温则随之下降,机体的功能减退。据有人测定,当外界温度下降到8-6℃时,蛇就停止了活动;气温降至3-2℃时,蛇即陷入麻痹状态。如果蛇体温降到- 4--- -6℃时就要死亡。所以蛇在每年秋末,就把身体养肥积蓄足够的营养,然后就钻进地下、树洞或草堆里,进行冬眠。在冬眠期间,蛇处于昏迷状态,,代谢水平非常低,主要靠体内蓄存的养料来供给自身极其低微有限的消耗,维持生命活动,这样一直呆到翌春的4-5月,天气变暖后,才苏醒过来,再回到大自然活动。例如欧洲蝰蛇在欧洲地区,10月开始冬,这时体温约降至7.7℃,冬眠在地洞中,常发现与蜥蜴或蟾蜍等在一起冬眠,最早在翌年 5月才出洞,这时外界温度仍低,便躺在空旷地上晒太阳,直到天气回转到较高温度时,才开始活动。很多蛇喜欢群居冬眠,往往在1个洞穴中可发现几条、几十条,甚至几百条蛇。又据报道,1960 年印度旁遮普邦的某地,在1个树洞中发现有2 000多条蛇在一起冬眠,而且每条蛇长达1,8-2.1 米。这一惊人消息曾在当地轰动一时。
     
           蛇不仅冬眠,而且有夏眠现象。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活的蛇,往往在炎热的夏天,尤其是在干燥的沙漠里的蛇便要躲在较阴凉的地方夏眠,以度过于热的天气。
     
    作者:蛇迷(文章完)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展开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