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岩蟒】资料品种简介

  • 时间:2016-03-03
  • 浏览:0
  • 来源:毒蛇网
  •     导读:【亚洲岩蟒】资料品种简介,亚洲岩蟒是蛇亚目蟒科蟒属下的一种无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目前共有两个亚种已被确认,分别是印度蟒及缅甸蟒。本条目以模式亚种印度蟒为主要叙述对象。亚洲岩蟒(学名:Python molurus),又称之为印度岩蟒、黑尾蟒、印度虎纹蟒,是蛇亚目与蟒科及蟒属下的一种无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一共有两个亚种已被确认,分别是印度蟒和缅甸蟒。本条目以模式亚种印度蟒为主要叙述对象。
     
        中文学名 亚洲岩蟒 
        拉丁学名 Python molurus 
        别    称印度岩蟒、黑尾蟒、印度虎纹蟒 
        界 动物界 
        目蛇亚目 
        科蟒科 
        属 蟒属 
        英文名 Asian rock python
     
        亚洲岩蟒特征:
     
        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长达4米,体重约为70至129磅或以上,其围量更冠绝其它一般的蛇类。目前,体型最长印度蟒的纪录是5.85米长(纪录者为西孟加拉邦的Cooch-Behar)。印度蟒的鳞片平滑具光泽,头部较为扁平,鼻端阔大并且向上方翘起。眼睛细小,拥有直线式的瞳孔,虹膜有明显的金色斑点。其身体上有已经退化的残肢,在肛门附近有相关痕迹,成短刺状。
     
        印度蟒的颜色偏向以白色或黄色为基调,配以大型点状斑纹,体纹颜色以暗棕至泥黄色为主,体色及纹理根据各处分布地的不同而有着差异。分布于西高止山脉及阿萨姆邦山林地带的印度蟒体色较深沉;而来自德干高原的印度蟒则明显较为浅色。
     
        亚洲岩蟒地理分布:
     
        印度蟒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南部、孟加拉国、缅甸、华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东至福建,南至海南岛)、香港、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半岛,与及印尼一些岛屿。其标准产地为“印度(Indiis)”。
     
        亚洲岩蟒保育状态:
     
        印度蟒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低危”级别。意指此蛇物种数量被判断暂未有即时危险,但已属于开始受到威胁的类别。许多印度蟒遭猎杀的原因,是其优秀亮丽的表皮受到皮革商人的觊觎,因而逐渐成为濒危物种。在喀拉拉邦及泰米尔纳德邦一带,印度蟒常被原居民捕杀并作食物处理,当地人亦认为蟒蛇的脂肪具药疗作用,因此印度蟒的生态环境实在堪虞,目前泰米尔纳德邦政府已下令保护印度蟒。
     
        亚洲岩蟒栖息地:
     
        印度蟒能在广泛类别的地形活动,包括草原、湿原、灌木林、岩山、树林与及河谷。它们的生活亦需要接近水源。有时候印度蟒也会栖息于其它哺乳动物的洞穴、中空树干、水苇丛与及红树林中。
     
        亚洲岩蟒行为:
     
        印度蟒动作迟缓,平常性格颇显怯懦,即使遇到危难也不擅长逃逸。行动路径多以直线形式为主,移动时身体多呈直线状。它们是相当优秀的游泳者,也会以水中为活动根据地,必要时更能于水中潜伏一段时间。不过虽然印度蟒有在水中短时间逗留的能力,但它们的主要活动地带始终仅限于浅水或河边位置而已。
     
        亚洲岩蟒进食习惯:
     
        印度蟒多随意猎食哺乳动物、鸟类及爬虫类等动物,在搜捕猎物时会展现出难得的活力,在狙击猎物时会抖动尾巴并看准机会张口猛噬。若遇上具备相当体型的猎物,印度蟒便会以蟒蛇擅长的紧缠法勒死对手,通常以身体缠绕猎物仅一至两圈,并催动肌肉施压,已足以将猎物杀死。可是即使它遇上小型的猎物,如田鼠,它还是会采用紧缠法先勒死猎物。每次进食过大型猎物后,印度蟒的动作会比平日更为不愿行动,若它在这种状态下勉强行进,其身体可能会被体内未被消化的猎物的坚硬部份所撕裂。因此,如果印度蟒在刚进食的时候受到威胁或骚扰,有时候可能会将已吞下的食物呕吐出来,让身体重新灵活起来,方便从危机之中得以逃走。另外,在进食过大型猎物后,印度蟒可能会停止进食数周,而停食纪录最久者甚至曾停食达两年之久。目前尚未有人类被印度蟒吞食的报告。
     
        亚洲岩蟒繁殖:
     
        印度蟒属于卵生动物,雌蛇每次能诞下多达100枚的蛇卵,亦会负起保护及孵育蛇卵的责任。作为变温动物,雌性印度蟒不能直接以体温孵育蛇卵,因此它们多以身体肌肉在蛇卵周边进行往复的磨擦,从而产生热能,以确保有足够温度孵化蛇卵。[8]初生幼蛇体长达45至60厘米,并开始迅速成长。
     
        亚洲岩蟒亚种:
     
        品种:缅甸蟒,印度蟒
     
        地理分布:由东印度及尼泊尔至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一带,与及马来半岛北部、越南、华南地区、海南岛。婆罗洲、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岛等地区亦有分布
        地理分布(2):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阿萨姆邦、不丹及孟加拉国;
     
        其它亚种:根据文献记载,也许亚洲岩蟒之下尚有一个未被正式认可的亚种,名为锡兰岩蟒,其学名为“P. m. pimbura(Deraniyagala, 1945)”,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
     
        亚洲岩蟒新闻:
     
        济宁嘉祥农民浇地发现亚洲岩蟒 属濒危物种
     
        前几日,嘉祥县仲山乡胡契山村村民李朝阳,在浇地时发现垄沟里有条青花大蟒,他随即叫了一个朋友,将蟒蛇带回了家中,可被带回家后竟玩起了“绝食”。后经嘉祥林业局专家鉴定,这条大蟒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低危”级别的亚洲岩蟒,截至记者发稿时,大蟒已被养殖户饲养,正准备寻觅“新家”。
     
      当李朝阳将大蟒蛇带回家后,附近的村民都到他家参观这个稀罕东西,被放进筐里的大蟒蛇,也透过盖在筐上的玻璃警觉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这时李朝阳也犯愁了,周围的村民议论这个大块头,是什么品种,喜欢吃什么东西,可李先生无论喂什么,这个大块头就是不吃不喝的。摸不清大蟒蛇习性的李先生,意识到这个大蟒蛇可能会是保护动物,为了弄清这个大家伙的来历,他联系到了嘉祥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经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测量,长达2.26米,重达四公斤的这条大蟒居然还未成年,嘉祥县林业局森保站站长郑广省最终认定,这条蟒蛇,就是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低危”级别的亚洲岩蟒。但这种蟒蛇不是北方品种,在嘉祥被发现极有可能是在运输途中跑出来的。目前,这条蟒蛇已由专业的养蛇人员饲养,但“新家”还一直没有着落,希望通过本报给它寻觅个“新家”。
     
      亚洲岩蟒又称印度岩蟒、黑尾蟒、印度虎纹蟒,是蛇亚目蟒科蟒属下的一种无毒蛇类,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目前共有两个亚种已被确认,分别是印度蟒及缅甸蟒。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长达4米,体重约为70至129磅或以上,其围量更冠绝其它一般的蛇类。目前,体型最长印度蟒的纪录是5.85米长。
     
        在此专家也提醒大家,发现蟒蛇后,千万不要惊慌,要尽量保持安静,因为蟒蛇的视力很低,主要靠嗅觉和温度感应。此外,不能因好奇主动招惹蟒蛇,以免发生意外。
     
        亚洲岩蟒图片:

    亚洲岩蟒

    亚洲岩蟒

    亚洲岩蟒

    亚洲岩蟒

    亚洲岩蟒

     
            亚洲岩蟒视频:



     
    作者:蛇迷(文章完)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展开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