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蛇】资料品种简介

  • 时间:2016-02-15
  • 浏览:0
  • 来源:毒蛇网
  •    导读:【七步蛇】资料品种简介,七步蛇是一种对五步蛇毒性厉害的说法,其实,七步蛇就是五步蛇,也就是学名尖吻蝮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中文学名 尖吻蝮 
       拉丁学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别    称 七步蛇、百步蛇、五步蛇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亚    纲双孔亚纲,鳞龙次亚纲 
       目有鳞目 
       亚    目蛇亚目 
       科蝰蛇科 
       亚    科蝮亚科 
       属尖吻蝮属 
       种 尖吻蝮 
       分布区域 安徽、重庆、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台湾 国家
       保护等级 二级 
       中国特有 是
     
       七步蛇物种学史:
     
       在第三纪早期的始新世属干燥、亚热带的中国东南部为尖吻蝮的起源地。古地理的研究表明,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中国东南、南部、西南部,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为干燥的亚热带气候,适宜于尖吻蝮的生活,尖吻蝮在始新世起源后,由于受高纬度气候的限制,它只能在低纬度地区扩散。到渐新世,由于印度板块与中国大陆的碰撞,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随后的某一时期,当尖吻蝮扩散至此时,隆升的高原阻止了它进一步向西扩散,形成了尖吻蝮在大陆现今的分布格局。至于该种在台湾的分布可作如下解释,地质资料显示,台湾在晚第三纪时才耸立成岛屿,在岛屿与大陆第一次分离时尖吻蝮可能还未进入该岛。第四纪,自然界经历了多次海退和海侵、冰期和间冰期、地壳上升和下降等的交替变化的影响,台湾岛屿与大陆亦出现了数次的分离和联接,尚未彻底隔离,而尖吻蝮在其中的某一时期进入该岛直到晚更新世(约39000年前),世界上发生了最大的一次海侵——里斯一武木间冰期的海侵和随后台湾海峡的断裂,台湾遂与大陆彻底隔离,但生活于该岛上的尖吻蝮亦开始与大陆种类隔离,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形成独立的种的。
     
       七步蛇最早的名称为“巴”,夏商时期,“巴”从动物名逐渐演变为地名(有尖吻蝮的地域)、族名(在巴域生活的族群)、国名(巴人创建的国家)。古文字学证明,巴之本义与“虫、蝮”相通。
     
       七步蛇形态特征:
     
       七步蛇全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呈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端由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闻有一椭圆形颊窝,它是热测位器。背鳞具强棱21(23)—21(23)17(19)行。腹鳞157—171。尾下鳞52—60,前段约20枚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为双行,末端鳞片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称“佛指甲”。
     
       生活时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截然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摆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规则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七步蛇生活习性:
     
       七步蛇栖息地:尖吻蝮主要栖息在海拔400—700米的常绿和落叶混交林中,夏季喜欢在山坞的水沟一带活动,对生境条件的要求是阴凉通风有树有水,也在茶园、农田、柴堆内活动,能上树,也能进入人房。冬季多在树根形成的天然洞或旧鼠洞中越冬。
     
       七步蛇活动:尖吻蝮年活动周期自惊蜇至大雪约为9个月,影响活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及食物。气温20—30℃时,活动最频繁,气温高达35—38℃时,多向水边集中。在夜间用松把照明较为敏感并对火把有攻击反应,用手电筒照时几乎无明显趋温倾向。
     
       七步蛇食物:剖胃发现有社鼠、犬足鼠、黄鼬及棘胸蛙。尖吻蝮在山坞的分布,和棘胸蛙的分布、数量有关系。剖胃亦见有黄胸鼠,说明尖吻蝮进入人房。另见有吞食后排出的鸟羽,经鉴定为绿啄木鸟。在蛇池中投饲青蛙及小白鼠,并曾见幼蛇捕捉直翅目昆虫灶马为食。
     
       七步蛇繁殖:雌蛇尾基部的臭腺分泌物有特殊臭味,能引诱雄蛇。交配前有追偶现象,交配时相互缠绕。卵多产在天然洞穴中,洞道浅短干燥。在一梯田所见之洞口为10公分,洞道仅有25公分。产卵数目多少不等,年轻母蛇产卵早但数量少,年老母蛇产卵迟但数量多,一般为12—18枚,1982年8月28日曾见一蛇产出42枚卵。卵白色,长圆形,卵壳软,触之如纸。卵重16—18克,大小为42—45×25—30毫米。卵产出时多竖成圆圈状,粘在一起,通常1—3天产完。约24天孵出幼蛇,出壳时体长19公分。10天后开始第一次脱皮,49天后第二次脱皮。
     
       七步蛇冬眠:冬眠期自大雪至翌年惊蛰约为3个月,越冬洞穴较深,蛇多时大小蛇在一起,有时也和蝮蛇混居在同一洞中。当气温为8℃时与蛇体表温度相等,当气温高于8℃时蛇体表温度始终比气温略低1℃,当气温低于8℃时蛇体表温度则较气温略高于1℃,蛇体表温度为11℃以上时能咬人。人工饲养的幼蛇,当气温低于17℃时。盘瞳不动,在12℃时用镊子触动出现张口咬人状态。
     
       被七步蛇咬了真的在七步以内死吗?
     
       不是,而是说这种蛇毒性很烈,发作很快,所以叫七步蛇,那假如咬完了不走路,是不是就不会中毒了呢,所以说七步蛇,并不是七步内发做。
     
       七步蛇笑话:
     
       六岁的小海和爸爸去跋山,走到山脚下,爸爸对小海说,“山上有七步蛇,我们要小心。” 小海问,“这蛇为什么叫七步蛇?”“因为,如果一个人被这种蛇咬到,他再走七步,就会死。所以人们叫它七步蛇。如果你被这种蛇咬到,你怎么办?”小海想了想说,“我走六步之后,就停下来,不再走。”“不,这样,你离死只有一步之遥,太危险了。如果被咬,你应该一步也不走!”
     
       七步蛇的特点是什么?
     
       上文提到七步蛇,其实就是我国剧毒的毒蛇尖吻蝮蛇,也就是五步蛇,它们是剧毒的血循毒毒蛇,最大的特点就是毒性剧烈,被称为五步倒、七步倒、百步蛇,七步蛇就是说明它们毒,被咬伤后走七步就OK了,当然没有那么毒了。
     
       七步蛇图片:

    七步蛇图片

    七步蛇图片

    七步蛇图片

    七步蛇图片

    七步蛇图片
     
       七步蛇视频:



     
    作者:蛇迷(文章完)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展开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