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知名蛇伤研究所-皖南医学院蛇毒蛇伤研究所介绍

  • 时间:2019-04-29
  • 浏览:0
  • 来源:毒蛇网
  •    导读:全国知名蛇伤研究所-皖南医学院蛇毒蛇伤研究所介绍,毒蛇咬伤每年都给我国人民造成很大的伤害,虽然说现在有血清了,但是,生产供应不上,储备困难,让很多的地区没有血清可用,而有的毒蛇如血循毒毒蛇咬伤,完全靠血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还有溃烂,这就需要中医来解决了。全国的蛇伤研究所并不多,皖南医学院的蛇毒蛇伤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70年代就开始投入研究,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皖南医学院蛇毒蛇伤研究所
       皖南医学院的蛇毒蛇伤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为当时安徽省蛇伤治疗协作组成员。1984年在原病生教研室主任文尚武教授的领导下成立蛇毒蛇伤研究室,是国内较早开展蛇毒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机构之一。
       研究所简介:
       皖南医学院的蛇毒蛇伤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为当时安徽省蛇伤治疗协作组成员。1984年在原病生教研室主任文尚武教授的领导下成立蛇毒蛇伤研究室,是国内较早开展蛇毒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机构之一,2007年蛇毒蛇伤研究室更名为皖南医学院蛇毒研究所,现负责人为张根葆教授。三十年来,有关皖南地区毒蛇毒素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为我国蛇伤防治和蛇毒资源的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皖南地区主要毒蛇有尖吻蝮蛇(五步蛇)、蝮蛇、眼镜蛇、竹叶青蛇、铬铁头和银环蛇等,尤其以五步蛇的危害为大,严重影响山区群众的健康和生命。
       研究表明,这些毒蛇主要产生血循毒素和神经毒素,可引起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继发出血、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通过对皖南地区五步蛇(尖吻蝮蛇)蛇毒的血液毒理学系统研究,发现蛇伤患者伴有的DIC是中毒早期的固有表征之一,且不同于传统观点表述的DIC,因而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五步蛇咬伤患者可并发“类DIC”综合症的概念(1988),并认识到五步蛇毒内所含的类凝血酶(TLE)和纤溶酶(FE)是引起这种“类DIC”的主要原因(1992)。这对于阐明五步蛇毒患者血液变化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应用特异性抗蛇毒血清治疗这种并发症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对五步蛇毒引起出血机理的研究中也发现,这种蛇毒对机体止血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凝血因子、血小板和血管壁)均有影响,其中出血毒素直接影响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同时了解到五步蛇毒中毒之所以出血严重和伤肢肿胀不易消退与胸导管淋巴补充凝血因子入血受阻和淋巴流速不畅有一定关系。
       这些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在与祁门蛇伤研究所的长期合作中,对于有效制定毒蛇咬伤的治疗方案和保障蛇伤患者的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并业已取得显著的社会效应。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和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993)、卫生部(甲)级科学技术成果集体奖(1991);1989年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协作开展五步蛇毒类凝血酶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在国内首先获得成功;1996年与济南军区生物制品药物研究所联合生产开发了凝血酶产品(豫卫药准字1996第118004号,专利CN1141951A)。
       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研究室从皖南地区五步蛇、蝮蛇和眼镜蛇粗毒中分离纯化了抗高凝状态酶、蛋白质C激活物(PC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实验研究已证实这些活性成分可影响凝血过程、影响血小板粘附、聚集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高效低毒的抗凝、溶栓效应,这对于临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以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发现蛇毒PCA具有特异性杀灭K562白血病细胞和抑制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其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研究室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卫生部及安徽省卫生厅、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的 “尖吻蝮蛇毒引起DIC的机理”,“尖吻蝮蛇对动物引起出血机理的研究”,“用酶标法对蛇伤的诊断及其蛇科的鉴别诊断”等多项研究课题;目前正在开展的项目有:“五步蛇无出血性抗凝蛋白的研究”,“皖南蝮蛇毒PCA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蛇毒PCA抗肿瘤细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眼镜蛇毒神经镇痛组分的分离纯化等。
       皖南医学院蛇毒研究所的基础条件较好,研究设备完善,研究团队结构合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不断进步,有望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皖南地区的蛇毒资源十分丰富和珍贵,蛇毒制药是国内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对蛇毒毒素及其组分的基础和应用的研究成果无论对开发皖南地区丰富的蛇毒资源以及临床应用都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
     
    作者:蛇迷(文章完)
    展开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