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鳞竹叶青蛇】大鳞竹叶青蛇资料图片、品种简介

  • 时间:2020-02-15
  • 浏览:0
  • 来源:毒蛇网
  •    导读:【大鳞竹叶青蛇】大鳞竹叶青蛇资料图片、品种简介,大鳞竹叶青蛇是竹叶青蛇的一个品种,身上的鳞片明显的比较大,粗糙,特点是眼睛多数是黄色,瞳孔垂直呈一条线,目前已知的有三十多个品种,分布在印度、东南亚和我国等地区。是一种血循毒毒蛇,有一定的破坏力,典型的三角形头部,颈细,尾巴细。下面我们来全面的了解一下大鳞竹叶青蛇。

    一、大鳞竹叶青蛇品种简介

       大鳞竹叶青蛇,蝮蛇亚科,竹叶青属,又名青竹蛇,焦尾巴;一般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东南亚、中国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共有三十多种。
       属于破坏血小板凝固功能的出血性毒蛇。竹叶青蛇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尾短。头顶有细小鳞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瞳孔椭圆形,红色,尾巴焦红色。这类蛇常常攀伏在竹子上,或者绿叶之间,所以它身上的颜色应该是一种保护色,不易被发现。竹叶青蛇毒性较强,虽不会致命,但处理不当,也会出现危险,所以野外时要注意防范。
       中文学名 大鳞竹叶青蛇 
       拉丁学名  Peltopelor macrolepis 
       别    称 青竹蛇,竹叶青,竹叶青属,焦尾蛇 界 动物界 
       亚    科 蝮蛇亚科 属 竹叶青属

    二、大鳞竹叶青蛇外形特征

       全身可达60—90厘米。头较大,呈三角形,颈细,体背呈草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但也有的竹叶青蛇并非绿色,比如红树林竹叶、墨脱竹叶青就不全是绿色)。自颈部以后,体侧常有由背鳞缀成的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纵线,或为黄色纵线。尾较短,焦红色,具缠绕性。眼红色,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头背都是小鳞片,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躯干中段背鳞19~21行;腹鳞150~178;尾下鳞54~80对。

    三、大鳞竹叶青蛇生活习性

       发现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竹林中,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竹叶青喜欢上树,常缠绕在溪边的灌木丛或小乔木上。多于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一条攀爬在树枝上的竹叶青蛇
       竹叶青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竹叶青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小白鼠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
       竹叶青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竹叶青蛇的消化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竹叶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
       竹叶青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竹叶青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竹叶青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竹叶青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竹叶青蛇是卵胎生,8~9月间产仔蛇4~5条。刚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伤人。

    四、大鳞竹叶青蛇分布

       广泛分布于除北亚、中亚、西亚和日本以外所有的亚洲,中国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都能看到竹叶青蛇的身影。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五、大鳞竹叶青蛇毒性

       竹叶青产生的毒素是血循毒。血循毒的种类多,成份复杂。以心血管和血液系统为主,产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其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火热毒症状,故称“火毒”。
       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2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六、大鳞竹叶青蛇亚种分类

      白唇竹叶青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安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andersonii
      巴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barati
      婆罗洲竹叶青 Trimeresurus borneensis
      布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brongersmai
      堪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cantori
      缅甸竹叶青 Trimeresurus erythrurus
      条纹竹叶青 Trimeresurus fasciatus
      菲律宾竹叶青 Trimeresurus flavomaculatus
      暹罗竹叶青 Trimeresurus fucatus
      台湾竹叶青 Trimeresurus gracilis
      普通竹叶青 Trimeresurus gramineus
      冈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gumprechti
      哈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hageni
      岛竹叶青 Trimeresurus insularis
      坎布里竹叶青 Trimeresurus kanburiensis
      尼科巴竹叶青 Trimeresurus labialis
      大鳞竹叶青 Trimeresurus macrolepis
      大眼竹叶青 Trimeresurus macrops
      马拉巴尔竹叶青 Trimeresurus malabaricus
      马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malcolmi
      墨脱竹叶青 Trimeresurus medoensis
      喀麦隆竹叶青 Trimeresurus nebularis
      坡普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popeiorum
      南洋竹叶青 Trimeresurus puniceus
      红树竹叶青 Trimeresurus purpureomaculatus
      沙巴竹叶青 Trimeresurus sabahi
      斯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schultzei
      克拉竹叶青 Trimeresurus septen Trionalis
      福建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马蹄铁竹叶青 Trimeresurus strigatus
      苏门答腊竹叶青 Trimeresurus sumatranus
      西藏竹叶青 Trimeresurus tibetanus
      斯里兰卡竹叶青 Trimeresurus trigonocephalus
      越南竹叶青 Trimeresurus truongsonensis
      泰国竹叶青 Trimeresurus venustus
      沃氏竹叶青 Trimeresurus vogeli
      乡城竹叶青 Trimeresurus xiangchengensis
      云南竹叶青 Trimeresurus yunnanensis

    七、大鳞竹叶青蛇和翠青蛇区别

       竹叶青蛇的身体是绿色的,不仔细辨认会与无毒的翠青蛇相混起来,但是它的尾巴焦黄,这正是与翠青蛇相区别的地方。因为它的尾巴似火燎焦,所以也叫它“焦尾仔”或“火烧尾”或“赤尾刁”。竹叶青头是明显呈三角形的,眼较小,一般是红色的,也有灰色的等等。最外一行鳞片是红色和白色或红白相间(福建竹叶青,较常见),不过仅从这一点不能分辨它就是竹叶青,因为有些竹叶青全身绿色无一点花纹,或者体色不是绿色(视亚种而定),尾较短,呈焦红色或绿色等。翠青蛇体型不一定比竹叶青大(视品种而定),其眼大呈黑色,全身为翠绿色,一般没有花纹,尾较长。总而言之,分辨竹叶青蛇和翠青蛇比较实用简便的方法就是看头部是否呈三角形。 重庆周边地区亦有竹叶青蛇的分布,不过数量极少。同时,也有无毒的“青竹标”共同分布,如不仔细辨认较难分辨。
       所以主要的区别的方法就是对比头部、眼睛、尾巴,翠青蛇头部椭圆,眼睛黑色明亮,尾巴长,与身体的颜色一致,竹叶青蛇的头是三角形(但有些也不够明显),眼珠是一条线(很多人以为它是瞎眼),尾巴是焦黄的。

    八、大鳞竹叶青蛇图片

    大鳞竹叶青蛇图片
    有待确认
    大鳞竹叶青蛇图片
    有待确认
    大鳞竹叶青蛇图片
    有待确认
    大鳞竹叶青蛇图片
    有待确认
    大鳞竹叶青蛇图片
    有待确认

    九、大鳞竹叶青蛇视频


     
    作者:蛇迷(文章完)
       温馨提示: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人人有责,它们不属于餐桌!
    展开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与我们联系,*